【Uber 留下了,小雞都走了】
上週傳出新聞「台灣 Uber 與政府妥協,未來將轉換至新的多元化計程車營運模式」,關心 Uber 以及台灣科技新創的朋友相信都跟我一樣,ㄧ方面鬆了一口氣,另一方面又感嘆台灣的新創環境經過這一役,又更加艱難了。
首先,我必須肯定交通部在最後一刻端出解方,終於鬆綁「計程車必須照錶計費」的規定,讓轉型為多元計程車的 Uber 可以 #預告車資,意味著他們 #浮動計費 模式仍然得以平衡乘車供需,減少乘客等車時間,也降低司機空車率及其衍生的空氣污染與能源浪費。
我只希望,下一次政府面對傳統產業與新創科技的對抗,應該要有更聰明的作法。這次政府馴化 Uber 的過程中,不斷宣傳的這個口號,間接導致台灣新創科技大幅倒退:
「難道新創就可以違法嗎?」
政府不應該輕易將「違法」的大帽戴新創頭上。首先,既有的法律及條例多半都是常年來傳統產業公會遊說而來。一間試圖利用新科技來導入創新商業模式的公司,進入市場馬上面對的就是營運方式與既有法規相抵觸。政府又常常因為對科技不熟稔、欠缺國家發展願景以及對新創市場規模的錯估,無法即時對法規做出調整。
賀陳旦前部長的這篇投書說得很好:「民意機構緊守法條、堅壁清野的態度,讓社會用肅殺,而不是談判看待Uber。沒有培養創新作法良性刺激,發展前述進步指標,反而造成好幾次街頭抗爭,「創新」成為「違法」和「不公義」,折衷作法沒有機會討論,其他國家會採行的談判策略,我們白白錯過了!
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,台灣主政者被迫用法律作為唯一的管理憑據。看待Uber,把它帶來的新服務基本上視為不合法,不然,就要把它改造馴化成更有合法長相,盡量像現在的計程車。」(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headline/daily/20191003/38460382)
我上週參加了愛沙尼亞的參訪團,愛國是一個人口130萬卻擁有 Skype TransferWise 等四間獨角獸新創公司(市值10億美元以上)的科技強國,我們拜訪的一位國會議員說的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:
「面對新創,我們通常不會急著修改法規。我們會密切關注新創公司所處的法律灰色地帶,給他們適度空間持續發展,1-3年內等科技與生態系穩定後,修法才會是我們最後的手段。」
一個國家的民意代表及政府官員對新科技的態度,與國家科技發展的方向和高度有強烈的正相關。愛沙尼亞能在20年內全面E化,搖身一變成為開間新公司上網30分鐘能搞定的國家,我在這位年輕(且帥氣)的國會議員身上看到最根本的原因。
因此,接下來2020年的大選,我要呼籲大家檢視自己選區的立委候選人,對於我們國家未來的想像是什麼?20年後,當iPhone都出第30代了,台灣是否仍然走在電子支付仍不普及、政府部門仍然互相發送紙本公文、轉個戶籍仍然要去區公所排隊30分鐘的路上?
#你的一票決定未來